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
3.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和对立起来,要么追求精神的幸福,要么追求肉体的快乐,就不是完整的生命或人生。进入 王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
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社会伦理的主张。由此引发了前段时间中国学术界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西方哲学是迥然不同的。什么是外王?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因此,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
5.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知行合一之学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一般说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与外界对象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是认识之知。但光讲内圣还不够,内圣只是局限于个人,内圣还要转化为外王,转化为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平治天下为己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次台湾之行带给我很多思考。[14]这是一种十分清明澄澈的理性。本文无意也无力为当下儒学发展开药方,但相信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儒家文化和儒学精神理当在当今世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6] 慈济是取中道精神,希望大家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真能无所求为众生付出,慧命必得成就。
孔子多次谈到礼与仁的关系,诸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馀如志行(《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陋》中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在止于至善是一个目标。其实,既为学者,总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各派虽有不同意见,但也并非水火不容,而应可以参校同异,取长补短。
三十几年云者系原文如此,实则慈济至今已度过45个春秋。强调躬行践履的儒学其实是一种实践哲学,其义理也不过是为了指导实践。这也即是孔子提倡的为己之学。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第三,儒学应该从学院走向民间,从义理走向实践,从心动走向行动,将良知转化为良能。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显以洒扫应对进退亦君子之道,孰本孰末,孰先孰后,实难强分。
就普适价值的争论而言,西方文明贡献了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等普适价值,东方文明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难道不也是普适价值?诚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证严法师既是一位精通佛法义理的大德高僧[15],同时又是一位心怀天下、保持传统士大夫淑世理想的儒家思想的传人。
教而学,学而做,做才说。又同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或是太过艰涩,我会将它淡化。仁爱乃儒家思想之核心价值。能够宽恕别人将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这种批评对于当下学院体制下的儒学研究犹具现实针对性。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难以成就。自然的法则,就是伦理道德的思想。
儒家最重修身,以修身为固本。又《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
用菩萨的智慧,看待家人。也即是说,儒学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知、孝悌忠信之道等等,都不是名词性的,不是义理的,而是动词性的,是身体力行的。
至宋明,则发展为理学、心学,养心亦成为儒学之一大科目。若想心念专一,就必须收摄杂念,恒持清净的一念心,这就是系缘修心。那种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争鸣很少看到,倒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态越来越显明,由此形成了因人废言因言废人睚眦必报的霸道习气和狭隘心理。可以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理念和价值,无不贯彻于证严法师的言谈举止和立身处世之中。
应在生活中力行经教,才是佛陀本怀。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思想结构 一、缘起 2011年上半年,我到台湾东华大学讲学访问期间,因缘际会,得以了解在世界慈善界享有盛誉的佛教慈济基金会,并有幸拜见了慈济基金会的缔造者证严法师,所见所闻,获益匪浅。仔细想想,这实在可悲。
修身又与养心联系,所谓正心诚意、尽心知性、求其放心、心之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等等,皆为题中之义。[20] 尽管对经典的诠释本身就是弘扬儒学的一部分,并且其本身充满了爱智慧的快乐,但是,将儒家文化从道转为理甚至术的诠释过程,恰恰悖离了早期儒学重实践、重笃行的核心精神。
证严法师为人处世,也以诚信为本,主张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她说: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按:此文写于2011年,十馀年转瞬即逝,今天看来,本文有些观点似乎还未过时,只是,脚下的路更难行了。佛教主张破执,也就是去除所知障,秉持中道,儒家也认为过犹不及,君子时中。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悦)。证严法师和慈济世界是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一个光辉典范,她的人文价值和人类价值今后还会不断彰显。
人和无是非,包容则圆融。故孝悌之道,在行不在知。
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如: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